張廣欽:船舶的困難期還未到來
2009-07-17 11:02:52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7月初,浙江揚帆集團獲得5艘57000噸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訂單;6月,江蘇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獲得4艘礦石船訂單;浙江金海灣則獲得30艘散貨船訂單。這打破了整個5月份無訂單的窘局。工信部數據顯示,今年1-5月新接訂單共計11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96%
“這并不能證明船市已經回暖。只是個別船廠和船東達成的協議。”中國船舶行業工業協會會長張廣欽在接受記者電話(產品庫 求購 供應)專訪時如是說。
面對經濟危機,“一些經歷過上一次船業下滑危機的企業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他們一方面開始研究新的產品,改變船型,加強非船業務領域的拓展。”張廣欽介紹說,“而一些新興的船企則以為熬過一兩年就會好起來。實際上,船市真正的困難時期還沒到來。”
而現在的船企面臨最大的問題仍然是能否接到新訂單?“就算骨干船企,現金流也不錯,但如果還接不到新訂單,仍然也要面臨開工不足的問題。”張廣欽擔憂說,現在的6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中仍然存在很大的變量。“這要看歐洲銀行最后到底給船東們的貸款情況。”
“中船產業投資基金批復了200億的額度,要我說2000億都不夠。”在張廣欽看來,國家政策有了,銀行也在積極行動。但“中國的銀行解救不了世界經濟。”產業基金的運作則是銀行之外的資金補充。
在這樣的情形下,“要有更多的像中國船舶產業投資基金的機構吸引更多的民營資本。”張廣欽建議,但前提是這些基金的運作規劃,值得信賴。
困難的時期在明、后年顯現
《21世紀》:在經濟危機中,船舶行業是受影響最明顯的一個行業,您能否用一段話來概括目前的船舶行業狀況?
張廣欽:現在的船舶行業還是處于一個困難的局勢,大部分企業仍然沒有訂單,另外交船難、一部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還是沒有打破。
《21世紀》:6月份,一些船企陸續接到訂單,這是否說明船市已經出現回暖?
張廣欽:這個不能說明船市已經回暖,只是個別船廠和船東達成的協議,而且量也非常少,包括熔盛、還有其他的一些中小企業得到的一些訂單。我們主要的骨干企業,訂單還是處于停頓的狀態。雖然當前國內的一些經濟數據,有積極的態勢。但是我們船舶行業,還是比較困難。而且最難的時候還沒有到。
《21世紀》:已經有日本的船舶企業破產了?
張廣欽:日本有一部分企業已經開始重組。所以我們很多人議論,如果我們還是拿不到訂單的話,今年下半年,國內可能會有更困難的情況發生,遠一點可能是明年、后年,船舶市場要往遠了看。
《21世紀》:國內企業對目前的船舶行業前景是否有正確的認識?
張廣欽:現在很多企業都有很強的憂患意識,特別經歷過上一次的船市下滑危機的船企,他們的看法比較符合實際。但一些新興的企業,因為手里頭還有一些訂單,總覺得現在手上還有些訂單可以扛過去,再過一兩年就好起來了。
實際上不是這么回事。我們船舶行業調整,就是調整一個供求關系。現在的航運公司手上的船還沒有消化,要等他的運力調整到位以后,航運公司好做了,才能夠有定船的需求。而現在航運公司的情況很不樂觀,包括國內、國外的都不好。
《21世紀》:有沒有企業已經在進行相應的應對呢?都是怎么應對危機的?
張廣欽:像兩大船舶集團、中遠造船這些企業資金情況還是比較好的。這兩年,兩大集團包括在長江口、珠江口都建立了一些造船基地,生產能力已經發揮出來了,生產效率也提高。但如果繼續接不到新單的話,同樣后面也會面臨開工不足的問題。加上之前經歷過船舶下滑危機,他們在思想上還是有一些準備的。現在兩大集團,一個是在調整船舶產品結構方面開發新的產品方面下功夫;另外,他們在發展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上也下功夫;還有他們四處走訪船東,看是否能尋找新的商機,轉變我們原來的一些傳統的船型結構,看他們是否有新的需求。
尋找多種方式解決資金缺口
《21世紀》:最近本報從一些行業內的研究人士得到了一些數據,“未來四年內,中國船舶的資金缺口達到600億美元至900億美元”,您如何看這個資金缺口?對于如何解決有沒有好的建議?
張廣欽:這個數據是宏觀的數據,并不是很準確,都是大家做的一些判斷。我們現在手里頭還有的訂單有1億9千萬載重噸。
到底最后會缺多少,最后還是要看歐洲那些銀行,他們對這些在國內定船的船東的支持力度到底有多大,他們對市場判斷到底多悲觀。
要是他們判斷很悲觀,原來答應給船東的支持,就會減少額度。原來答應一個億的現在船價降低到了6000萬,那我現在就給你6000萬,這里就有4000萬的缺口。所以還要考慮這些變量。
《21世紀》:資金缺口怎么解決?
張廣欽:現在一些船東的效益很不好,包括國內和國外的。像國外的一些船東,包括之前從歐洲銀行承諾獲得的一些貸款,都在打折扣。因為銀行覺得現在市場不好,所以它不能按照原來的船價提供給船東的貸款。銀行對船東支持力度的減弱,船東的難度就更大了。
現在有一些外國船東希望從中國的銀行獲得貸款,幫他們解決貸款不足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很復雜。雖然國內的銀行有一些資金,但是銀行對于船東后期的船舶的情況究竟怎么樣等情況要進行深入的了解,所以國內銀行也不會輕易地向國外船東發出買方貸款。
國家在調整振興規劃中,呼吁銀行對于我們在建的船體給予貸款保證。但是我們估計,我們國家的銀行救不了世界經濟。我們不能指望銀行來救所有的船舶企業。
《21世紀》:銀行只是一種途徑,還有其他的途徑嗎?
張廣欽:船舶發展以前主要靠國家來投資,依靠國有銀行給我們發放貸款進行建設,這個時期船舶行業發展是很緩慢的。而2003年到2008年是船舶制造發展最迅猛的時間。實際上,這讓我們認識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國家除了國有銀行有錢之外,我們的民營資本相當豐厚。當民營資本投入到造船行業之后,才發生了突飛猛進的增長。
《21世紀》:畢竟現在經濟不景氣,民營資金也不敢貿然介入。但此前金海灣引進了大新華物流,這種方式值得借鑒嗎?
張廣欽:金海灣這件事,對大家的思想上有所震動。這么久都沒有訂單了,他們一下子就拿到了30艘船的訂單。我們也深入地了解了金海灣、大新華的情況,他們的這種意向、做法,我也認為是一種嘗試,可以探討、嘗試。
如果船舶企業覺得自己發展碰到了資金鏈的問題,你可以跟有能力的,包括航運企業、物流企業,甚至將來要用船的企業(比如鋼鐵企業、石油企業),可以從他們那里得到支持,來彌補你船舶產業鏈上的問題。這種形式的合作關鍵是看對方有沒有這個實力,有沒有用船等各方面需求,前提是合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