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市觀察 > 正文

王錦連:三大軟肋制約造船業
2010-05-28 07:51:18   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雖然我國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了造船大國,盡管今年新接訂單出現大幅增長,不過在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看來,我國造船業大而不強的基本面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在“做強”方面,中國造船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眾所周知,造船業是資金、技術和勞動三要素高度密集的產業,我國最大的優勢是勞動力成本低,資金也較為雄厚,但目前無論是技術能力還是管理水平都和日韓、歐洲的差距很大。在他看來,我國從造船大國通往強國的道路上有三大軟肋。
    產能過剩與盲目擴張
   盡管因產能過剩而造成的惡性競爭已經顯現,但我國造船業仍在盲目擴張,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十分繁重。
   早在2008年年初,王錦連就曾著重強調過要注意防止產能過剩,但前所未有的繁榮使產能過剩還是勢不可擋地來了。時至今日,我國的造船產能過剩問題已愈演愈烈,再加上金融危機抑制了需求,產能過剩問題就成為了影響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根據工信部200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造船產能約6600萬載重噸。按照《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的2011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占世界造船完工量的35%以上的目標,屆時,我國已建成的造船基礎設施將出現三分之一以上的產能過剩。而業內專家則透露,許多小船廠的數據并不在此統計范圍之內,實際的產能恐怕已經接近1億載重噸了,因此過剩的產能還要更多。
   但在如此過剩的情況下,我國各地卻還在大興造船。許多沿海、沿江城市都喊出了打造萬噸級造船基地的口號,并且許多已經付諸行動。
   核心技術能力較低
   從造船業本身來說,今后技術能力、管理水平和生產效率等內在因素對船企競爭力的作用將變得更加明顯。
   目前,中國造船企業在技術與設計上與日韓企業差距明顯,韓國造船業非常注重技術進步,在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場上占有明顯優勢;在生產管理和質量控制上,中國企業與日韓企業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另外,企業信息化水平低也是中國船舶企業與日韓的主要差距之一。
   據了解,我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不足10%和5%。
   船舶配套能力發展滯后
   造船業“做大做強”中很重要的一環在于船舶配套。目前國內船舶配套自給率僅在50%左右,而日本和韓國的船舶配套自給率都高達90%以上。
   長期以來,中國在船用設備領域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中國船舶配套業總體技術水平嚴重滯后:船用核心部件大部分依賴國外進口;部分國內產能也都是授權許可證生產,產量滿足不了需求;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部分船用設備產品品牌認知度還很低,無法在世界范圍內享受維修等配套服務,從而得不到國際船東的認可,只能為沿海小型船舶和內河船舶配套。
   船舶配套業的發展對造船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王錦連建議,“首先要引進技術,采用許可證生產,擴大國內產能滿足國內船廠需要;其次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最后國家應該鼓勵國內的船東首先開始使用國內已有的配套產品,為國內的配套產品創出品牌,并適當限制同類產品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