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造船業為何大逆轉?
2012-04-25 22:41:34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客戶又棄船了,今年新單子沒接到,手持訂單卻流失不少。”在調研中一些造船業者屢次向記者抱怨道。
最近,中國造船業幾乎天天都有負面消息。除了熔盛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和揚子江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等少數特例,中國造船企業普遍哀鴻遍野。據世界銀行統計,今年全球造船企業虧損額預計將會達到500億美元。標普已經將許多歐洲造船企業的信用評級降至BBB+,僅比垃圾級別高兩級。
中國造船業去年和今年業績連續大幅衰退著實讓人震驚。去年,中國新接船舶訂單量為362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51.9%;截至去年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4991億載重噸,同比下降23.5%。今年1-2月,中國一直引以為傲的造船完工量也同比下降15.1%至719萬載重噸,新接船舶訂單量更是同比銳減40.1%至494萬噸,由此導致手持訂單同比下降24.7%至1.47億噸。
面對糟糕的業績,中國造船企業的高管們將責任歸咎于全球航運市場低迷、人民幣走強,但這只是一個為自己開脫責任的借口。對比中國和韓國的造船業,我們也許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根據克拉克森的數據,2010年,中國新接船舶訂單量占世界比重為48.5%,去年中國新接船舶訂單量占世界比重下降為46.9%,下降1.6個百分點。而同時期,韓國新接船舶訂單量占世界比重由2010年的38.3%上升至去年的42.5%。進入2012年,中韓兩國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且這一逆轉令人咋舌。1-2月,中國新接船舶訂單量占世界比重降至12.9%,折損大半,而同時期,韓國新接船舶訂單量占世界比重則升至85.5%。
為何會導致如此的逆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表示,問題的直接原因在于錯誤的產品策略。他指出,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和造船企業對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傳授的兩大要義都未予以重視。該兩大要義為:第一,隨著各國的成熟,企業的競爭優勢資源在發生改變。充足的熟練工人、廉價的資本與價格一度是競爭力的關鍵,到后來產品和工藝的創新成為了競爭力的核心。第二,產品策略不僅僅指企業能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也包括企業不提供什么樣的產品。
中國造船企業將這些要義棄之一旁,試圖在廉價資本和制造技術方面而非通過產品創新和開拓與現代重工(船機庫 位置)、三星重工、大宇、STX等造船大佬比拼,它們繼續制造著過去領先世界如今卻連年虧損的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產品。據了解,截至2月末,中國生產的船舶產品中仍有60%是低附加值的散貨船和中小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
此外,當企業或產品經營失敗時,中國政府相關部門給造船企業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合并重組,有時還會直接提供資金的扶持,其理論依據是規模經濟可以使綁在一起的三個輸家變成一個贏家,中船重工就是這種想法的一個縮影。去年年初,中船重工通過旗下上市企業中國重工在證券市場上募資100億元,將中船重工旗下資產:武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河柴(船機庫 位置)重工、平陽重工、中南裝備、江峽船機、衡山機械等6家企業100%股權,渤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和北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等5個艦船及海洋工程(船型 船廠 買賣)裝備產業能力建設項目,大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和山船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等3個海洋工程及大型艦船的改裝、修理及拆解建設項目,以及大船重工3個能源裝備與環保裝備建設項目注入中國重工內,使中國重工一舉成為A股造船上市企業的巨型母艦。然而巨大的規模并沒有產出更大的收益,這些資產注入后,中國重工一直面臨整合難的問題,其股價也比整合之初跌去了38%。
另外,中國造船企業生產的船舶產品中的77%高端配件需要從國外采購。根據相關的成本分析表明,目前,整個產業鏈中真正賺錢的不是整船制造,而是高端零配件的制造。經歷前幾年發展壯大的中國造船企業在本該與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和STX等世界頂尖造船企業進行高端博弈的時候,卻在與越南和印度等新興國家造船企業進行競爭。
因此,我們失望地看到,在今年炙手可熱的產品中,無論是海工船、LNG船還是郵輪建造領域,中國造船企業都不是龍頭老大。
有業內人士認為,造成這一情況的部分原因在于中國造船企業的制度特性。造船企業只有不斷拼命做大才能獲得國家更多補貼和優惠政策,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大企業通常比小企業更易獲得國家的扶持。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丹尼爾 ·卡內曼(Daniel Kahneman)曾對有些企業為什么寧愿花錢執行糟糕的擴張保命計劃,致使新項目開發的資金不足作出解釋說,在有些國家,企業的行為經常像一名輸了錢的賭徒,不把錢贏回來就不離開賭桌,而企業高管直到自己走人的時候才會讓企業的虧損浮出水面。
在過去,以吃苦耐勞的造船人所組成的中國造船企業曾被證明十分優秀,但在不斷變化的世界格局面前,固步塵封則可能將中國造船業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看看吧,有多少歐美船東今年蜂擁至韓國的造船廠,而中國的造船廠則鮮有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