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港為何還不是航運中心?
2013-05-02 16:40:18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真虹:海運強國要集成四種能力
有兩組數據:1990年我國國際海運掌控的運力大概是2500萬載重噸,到2012年掌握的運力是1億2400萬載重噸,增長了5倍,這樣看我們的船隊實力增長的非常快;再看另外一組數字,同樣的1990年我國外貿港口吞吐量大概是1億6400萬噸,去年2012年外貿吞吐量是30億噸,22年增長了18倍。而我們的運力只增長了5倍,這么多貨物哪里去了?很多是被非中國的公司控制的船隊運走。這樣看來我們的硬實力也需要大步的前進。
所以,我對海運強國的理解是要集成四種能力。第一是我們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第二是提升我們航運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力。第三是要提升高端航運服務能力,就是我們的軟實力。包括海事仲裁等其他方面都需要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主要就是提升軟實力。第四,要提升國際航運影響力。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賈大山:企業要經歷從沿海到遠海的改變
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航運行業處境非常艱難。我們國家自1988年就宣布放棄貨載保留制度,一直處在一個相對順風順水的環境中,所以當危機來臨,我們面臨更大壓力。
當前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要按照與國際接軌的原則,解決海運發展的外部環境問題。第二,涉及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安全問題,需要有更大的力度,來維持國家的安全。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海上出了一些新的情況,國際上有一些新的政策,中國想要走向海洋、走向世界,需要在國家財政安全的前提下,包括海運企業、港口企業,以及我們的救助能力等都面臨從沿海向遠海的改變。
我們的基礎設施都在大陸海岸線的邊上,而放眼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在距離海岸線1000公里之外的島上,我們的船舶還能不能收到大陸上發出的天氣預報、海況預報,一旦出現問題我們能不能及時解救?所以,要踏踏實實做好我們的基礎設施,維護海洋權利,不是從大陸出發。另外,在信息服務上也面臨著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從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我們的海域信息是不能覆蓋的,這就是從技術上的差距。
從企業角度來說,要面臨反思我們的發展模式。第二就是創新,這應該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渴望,而不是政府來讓你創新。這一方面我們的動力相對是不足的。從國家層面來說,涉及到知識產權保護。如果企業創新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回報,那么談創新也是空談。
第三,企業要聯合上下游優勢,不能單打獨斗。我們一直在順風順水的環境中長大,經歷了黃金十年,都形成了一種觀念,認為孤立就可以到世界上去拼搏。而實際上,走向世界才發現,世界比想象中復雜得多,風險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