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航道或成未來“黃金航道”
2014-02-19 08:17:02 來源:半月談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北冰洋海面上行駛的俄羅斯“勝利50周年”號核動力破冰船(船型 船廠 買賣)
2013年10月22日,韓國首次通過北極航線在亞歐地區進行商業運輸。而較早前的9月10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下屬的“永盛輪”北極首航成功抵達鹿特丹港,成為第一艘經過北極東北航道完成亞歐航線的中國商船。氣候變化逐漸形成的北極航道,正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其航運和資源價值得到巨大關注。
多國關注北極航道開發
在蘇聯時期,北極海路出于蘇軍事戰略考量被關閉,現在已經允許他國船只進入。2013年5月,中國、日本、韓國獲得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國身份,東北亞區域國家對北極資源開發的話語權大為加重,對北極航道的關注和參與程度即刻提升。
2013年7月下旬,韓國海洋水產部聯合外交部、產業資源部等制定并公布了“北極綜合政策推進計劃”。據稱韓政府將盡全力支持實施這一計劃,其中的首要任務就是開拓利用北極航道。隨后,在9月召開的東北亞博覽會上,來自韓國釜山、浦項的多位政界、商界人士也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北極航道開發問題。
韓國釜山市副市長金演權在東北亞地方合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說,北極航道是連接亞歐最短的海上航道,“使釜山到歐洲的距離從原來的20100公里縮短到12700公里,航行時間從24天縮減為14天,成本大幅降低”。
日本也高度關注北極地區,雖沒有像韓國一樣在國家層面制定戰略,但學界、產業界已根據各自需要達成共識,并已開始進行研究和開發。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亞太研究科教授浦田秀次郎說:“新航路可以帶來新的漁業機會,這對日本而言是一種戰略資源。”
據報道,俄羅斯計劃在2020年以前建造3艘新一代核動力破冰船,進一步開拓北極海路,這充分顯示其對于新航道的期待。目前,俄羅斯已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核動力破冰船隊,新一代破冰船速度更快、功率更大,并將安裝最現代的保護設備和最新型導航(產品庫 求購 供應)系統。
或將改變全球產業布局
作為全球變暖背景下潛在的“黃金航道”,北極航道開發潛力巨大。有專家稱,2012年經北冰洋的貨物運輸量約為126萬噸,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5000萬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南京大學中美聯合研究中心教授艾大偉認為,未來15年間,北極事務會給東北亞地區經濟、政治局勢帶來很大變化,而航道的開發會促進中俄雙邊關系更加穩固。
與繞道蘇伊士運河相比,從東北亞地區駛往歐洲的貨輪取道北極航道大約可以節省20%的燃料費用,同時可避免海盜風險,無需繳納運河使用費,縮短近10天的運輸時間。北極航道如果可以規模化使用,大量來往于亞歐之間的貨輪將使東北亞地區沿海港口的業務更趨繁忙,地區經濟也會因此受益。
有觀點認為,一旦北極航道投入運行,全球海上運輸格局將面臨重大變革,從而導致國際分工和產業布局發生連鎖反應。數據顯示,2010年經北極航道的貨輪僅有4艘,而2012年這個數字已增加到46艘;2013年,俄羅斯東北航道管理部門又批準了近400艘貨輪通航。
在目前氣候條件下,每年7月到11月是可以利用北極航道的月份。專家預測,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暖,到2020年這一航道可以利用的時間將會達到6個月;2030年以后,可能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