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船業仍需加快轉型升級
2014-01-02 16:35:03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球造船市場表現活躍,新船成交量突破1.2億載重噸。其中,我國船企承接新船訂單518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04%,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受國際船市有所復蘇但未根本好轉、造船成本大幅上升、金融機構收緊銀根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造船業仍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經營業績下滑、交船難度增大等問題。專家表示,我國船企應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船舶工業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手持訂單增加 船企追逐“雙高”
據中國船協統計,今年1~11月,我國造船完工量為3886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3.1%;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產品庫 求購 供應)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228億元,同比下降10.6%;船舶行業80家重點監測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46.6億元,同比下降63.5%。“從這幾項指標來看,我國部分船企目前仍處于開工嚴重不足、業績持續下滑的狀態。”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包張靜表示,與世界造船產能供給相比,近幾年國際新船訂單需求嚴重不足。雖然我國在常規船舶訂單承接上獲得了較高的國際市場份額,但由于部分船企的新接訂單量已連續多月少于交付量,導致其手持訂單量加速下滑,開工不足的問題日趨嚴重。同時,受航運市場低迷、船東經營持續虧損的影響,交船難的現象正逐漸從中小船企向骨干船企蔓延。
中國船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我國船企手持船舶訂單1.1923億載重噸,同比增長5.2%,比2012年年底增長11.5%。“從這一指標來看,我國船企未來兩年的日子會相對好過一些,但這僅限于少數骨干企業。”包張靜分析認為,今年年初以來,在價格持續低迷、船舶性能不斷提升、市場投機行為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新造船市場趨于活躍,全年訂單量有望突破1.3億載重噸,這對于久處訂單“干旱”中的船企無疑是一場“及時雨”。我國骨干船企抓住機遇,積極開拓市場,在液化天然氣(LNG)船、大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節能環保型船以及海洋工程裝備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接單方面取得突破。據統計,全國39家骨干船企前11個月承接新船訂單495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53%。包張靜建議,隨著新船價格逐漸走出谷底,有實力的船企可有選擇地承接新船訂單,把重點放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上。
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韓國船企造船完工3163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3530萬載重噸,截至11月底,手持船舶訂單6946萬載重噸;日本船企造船完工2290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2149萬載重噸,截至11月底,手持船舶訂單5544萬載重噸。“雖然從三大指標看,我國造船業目前已穩居世界第一,但從實際情況看,我國還不是造船強國。”包張靜表示,在一些高端產品領域,我國船企與世界先進船企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豪華郵輪、豪華游艇(船型 船廠 買賣)以及高端海工裝備等。“這些是我國船企今后應努力發展的方向。”
后市不容樂觀 船企用好政策
對于國際船舶市場未來走勢,包張靜給出了“不容樂觀”的回答。“從國內外目前的經濟形勢看,面臨下行的壓力較大,同時航運市場運力過剩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緩解,造船市場仍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今年全球新船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200%,但價格上漲幅度并不大。”包張靜表示,能夠推動國際船市真正復蘇的因素還沒有出現,未來新船訂單量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船企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針對造船業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國今年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以推動其持續健康發展。7月31日,國務院印發了《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明確了今后3年我國船舶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9月2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促進航運業轉型升級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老舊遠洋、沿海運輸船舶提前報廢,鼓勵建造滿足國際新規范、新公約、新標準要求的節能安全環保船舶。10月15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力爭通過5年努力,我國船舶行業實現產能規模基本合理的目標,產能總量與環境承載力、市場需求、資源保障相適應,空間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相協調,產能利用率達到合理水平。11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船舶行業規范條件》,明確了鋼質一般船舶生產企業在建造技術能力、技術創新、節能環保、職業健康、規范管理等諸多方面的規范條件。“如此密集地出臺產業指導政策,說明我國政府對于船舶工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包張靜表示,國內船企應利用好這些政策,積極進行結構調整,盡快實現轉型升級,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