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船業經歷去產能化痛苦
2013-11-20 08:23:41 來源:中國貿易新聞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產能過剩矛盾凸顯
其實,國內造船行業的現狀與航運業的現狀密切相關。從世界船舶工業發展的趨勢看,全球經濟復蘇艱難,運力過剩和造船產能過剩的矛盾并存。一場從2005年開始迅速膨脹并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的造船業盛宴似乎已經接近曲終人散的時刻。
那么,中國造船業的產能過剩到底有多嚴重?
據悉,2013年前三季度,中國造船業產能利用率僅為50%至55%,相較2012年75%的利用率降低了約20個百分點,遠遠低于國際造船業通常的產能利用率。
蔡建明表示,船舶業與航運業緊密相連,在航運業仍處結構性失衡的當下,船舶業短期內將難以迎來復蘇。特別是,國內船舶業當前正處于淘汰落后產能、提升行業集中度的階段,行業內亟需淘汰眾多中小造船企業,同時規模大、實力強的造船企業也正處于規模收縮,業績下滑的境地,亟需政府給與扶持。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產能過剩確實是中國造船業的短板,但造船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不會像鋼鐵業的產能過剩問題那樣,一旦經濟環境、市場需求好轉就會死灰復燃。造船企業需要訂單量和預付金支撐發展,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只要得到有效、有力的治理整頓,就能根除。
企業合并削減產能
近期以來,針對船舶行業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
2013年8月,國務院《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年-2015年)》公布。
11月4日,工信部制定發布《船舶行業規范條件》。
蔡建明表示,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是我國造船業未來復蘇的必由之路。產能過剩,企業生存艱難正是行業兼并重組的最佳時機,中小航企必須要被淘汰,以優化、規范行業競爭。
但去產能的方法并不單一。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現有條件下,地方政府缺乏行業去產能的主動性,行業去產能可能是某些企業在經營狀況惡化下的被動選擇,因此在沒有新建產能加入的情況下,更看好現有企業間重組和調整以及業務和生產技術的升級進程。
此前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也提出,要支持造船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上述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湖北省內船舶行業就出現了兩極分化,一批資金密集型或僅依靠出口的船廠停產或半停產,而技術創新型船企卻有做不完的訂單。他認為,依靠技術和質量,發展海洋船舶工業,造船行業也會有生命力。國家將船舶業列為控制產業,僅針對低檔次的船廠,產業鏈中高(船機庫 位置)端的產廠仍廣受歡迎。“一些組合互補型的造船企業比較容易在逆境中生存下來,像光大船業(位置 評論 新聞)就是通過加強與武船公司的合作,逆市而進。企業通過與大企業合作、合并,就能夠進行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銷售,從而能夠在訂單、資金鏈、技術等多個方面得到保障,企業的生存能力也就得到提高。”該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