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港攜手上港集團打造內河航運新模式
2014-01-13 08:22:27 來源:國際船舶網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1月8日,上海港安吉國際物流園掛牌成立,同時也傳來了浙北地區最大的內河集裝箱碼頭——安吉港年吞吐量突破10萬標箱的喜訊。安吉港借此機會開啟了新一年的“兩港一航”水水中轉業務推介。
以安吉為坐標點通過水水中轉,打造浙西皖南最便捷的物流綠色通道,“上海——安吉港”內河航運再次出發。
吞吐量破10萬標箱
從2010年末投入使用的安吉港僅在兩年后,吞吐量超過10萬標箱。
川達物流公司總經理黃少遠介紹,能夠在短短兩年內達到千噸內河港的運力和10萬標箱的吞吐量,兩港一航發揮了關鍵作用,通過與上海港的合作,成為其喂給港,開展水水中轉業務,大大提升了航運能力。
據介紹,目前安吉港岸線長265米,500噸級集裝箱泊位5個,擁有7艘36標箱和10艘48標箱船舶,平均每日往返上海外高橋港區4個航次。
隨著安吉港業務量的高速增長,川達物流“內河國際水水中轉”模式及本地提單、驗箱等一流公共物流服務的優勢,吸引了馬士基、中遠等21家世界著名船務公司入駐,在安吉港進行集裝箱異地堆放,實現進出口貨物國際水水中轉安吉簽發。
“兩年來,已經吸收了縣內280多家外貿企業從安吉港出貨,還帶動了富陽、廣德、長興等周邊地區大客戶物流選擇‘路改水’。”黃少遠說。
舉例來說,從安徽廣德縣出口一個40型的集裝箱,陸路運輸到洋山280公里,公路超重費200元每箱,“路改水”之后,廣德到碼頭距離30公里,算上水路里程,運輸價格2950元,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而且內河航運還規避了陸路運輸道路擁堵和超重的限制,簡化報關、報檢手續。
新模式提升航運力
在當天的“兩港一航”的業務推介會上,安吉港攜手上海港務集團,針對兩年來“安吉—上海”內河航運業務遇到的新問題,提出了全新的業務流程解決方案。
上港集團業務部負責人介紹,前兩年的運營模式,首先要通過安吉港發貨至上海外高橋,再利用15條穿梭巴士連接洋山港出貨,但這一模式遇到外高橋港區擁堵時,內河駁船就需要等泊,造成多次靠泊、船期難以掌控,等待配載的穿梭巴士時間長三個問題。
新的業務流程將有效規避這些問題。從2014年開始,上港集團專門設立了“共青碼頭”作為服務內河集裝箱的專用碼頭,距離洋山港15小時,該碼頭是專用于轉運內河港至洋山的集裝箱轉運平臺。“此舉為安吉港等內河支線提供了良好的靠泊條件,且內河駁船接駁洋山,不用再和外高橋的貨物混裝,運載的集裝箱也就不用長時間等待穿梭巴士了。”該負責人表示,這將有效提高內河航運的效率。
黃少遠認為,新業務流程節省了內河港船舶的靠泊時間和運輸時間,貨物的可控性增加,業主、貨代、船運公司將更信賴內河航運。同時,上海——安吉物流園區極大拓展安吉港的成長空間,二期投入使用后,安吉港區的目標吞吐量為百萬標箱。
走在內河航運“復興”路上
2013年12月30日,杭甬運河正式全線開通。浙江當天宣布2013—2017年水運復興計劃,5年內全省內河水運基礎設施投資總額將超過260億元。
浙江自古內河航運發達,尤其是杭嘉湖地區。但近20年來,內河水運發展相對滯后。為振興內河航運,浙江2012年出臺《浙江省內河水運復興行動計劃》,“十二五”期間,浙江內河投資總額將超250億。
安吉是浙北地區的重要水運集散地,是上海航運的重要支線節點之一。我縣以此為契機,利用西苕溪直通上海等地的優勢打造安吉港,利用內河航道打造低成本、綠色低碳的內河水路運輸模式。
此次安吉港與上港集團的合作梅開二度,立足浙西皖南的大視角,輻射空間極為廣闊。正是浙江內河航運復興的重要組成,搭乘這一東風,或將以水運優勢有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